广州重大刑事案件律师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经济犯罪法规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部门: 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各厂矿企业、院校,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于2001年4月12日经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一年六月十三日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纲 要
  2001年到2005年,是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将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做好“十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将为实现黄石在新世纪的全面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宏观背景
  (一)实施“十五”计划的基础条件
  '九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市上下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狠抓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特别是1998年以来,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刺激消费,努力化解各种矛盾,经受住了各种困难的冲击和考验,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于1997年提前四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九五”末达到200.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八五”末的17:47.5:35.5调整为“九五”末的9∶52.1∶38.9,第三产业比重五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九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0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9%。
  ──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九五”期间,全市累计有500余户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任务,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企业改革与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流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有序推进,政府职能有较大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九五”末,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6亿美元(海关口径),年均增长10%。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53亿美元,相当于前15年的2.5倍,开办外商投资企业120余户。一批优势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开展技术合作和工程承包,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是“八五”时期累计投资的2.3倍。通过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重点项目,传统产业初步实现了升级换代,新兴产业迅速兴起。特别是“九五”中后期,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城乡电网、交通通信和农林水利建设力度,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初步显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九五”末,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2.17亿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6%以上。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八五”末的71%降至65.46%,实现利润由“八五”末的0.9亿元增至2.92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九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364元和2065元,年均增长6.9%和10.2%。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预定目标。
  ──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八五”末的42%和31%提高到“九五”末的50%和48%;全市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文化、卫生、体育、档案、新闻、广播、电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八五”末的10.74‰降到“九五”末的6.8‰。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250.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58万人,占总人口的35.3%。
  '九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为黄石“十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推动各个行业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二是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牢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五是坚持以稳定保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此同时,“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将对“十五”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一是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改造提升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农业综合效益差;三是就业、失业压力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四是人才大量流失,建设项目储备和科技、教育投入不够,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五是保障市场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十五”发展的宏观背景
  '十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适应加入WTO、全面与国际经济接轨、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黄石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既有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和不少新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会遇到许多挑战。
  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南北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和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科技革命步伐加快等,都会对黄石“十五”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买方市场进一步形成,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重大举措的实施,都会对黄石“十五”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黄石自身情况看,“十五”时期乃至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包括:一是近两年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为向大城市跨越和全方位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特别是“九五”建成投产的华新四号窑五号窑扩建、有色诺兰达炉、美仓精毛纺、镀铝薄板、万达金卡等一批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了后劲;三是近几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四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两年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中小企业改制,黄石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任务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这些都将对黄石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制约因素包括: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层次较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重相对偏小;人口、环境、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充分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任务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根据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宏观背景和条件,“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注重速度、效益和后劲的统一,实施科教兴市、结构调整、外向带动、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促进黄石向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大城市迈进。
  '十五”期间黄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实现市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大历史性跨越”的战略目标。一是经济发展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和湖北“金三角”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点;二是城市发展由中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跨越,基本形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三是人民生活由整体脱贫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跨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基本原则
  为了全面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的战略目标,对新阶段的发展思路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争取速度、效益和后劲相统一,为全市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资产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稳定和加强第一产业、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思路,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增长空间,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扩大就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住行条件,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针对经济体制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瓶颈”制约,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体制创新的重点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投融资、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围绕结构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局部突破,实现技术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我国“入世”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入世”后的顺利过渡、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创造条件。加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要逐步形成以法律约束为基础,政府建设、管理为主导,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三)发展目标
  从2001年到2015年,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目标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到2005年,即“十五”期间,全面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的战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力争在1999年基础上翻一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大多数居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好基础;第二步,从2006年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富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居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1、“十五”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7.5:50:42.5;城乡结构有所改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5%;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
  ──人口与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70万以内。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控制在2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左右,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5%和6%。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比例提高到40 %以上。农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2%左右(每百人拥有量)。城乡供电、燃气、供水条件继续改善。
  ──公共服务。科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其中,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医疗和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以上。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到2015年远景目标展望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保持7-8%的增长速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产业结构在较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农业初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任务基本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在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建设长江公路、铁路两用桥(二桥),将山南铁路向北延伸与京九铁路相接,提高大(冶)金(牛)贺(胜桥)公路等级,实现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沿长江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及长江水道在黄石境内大连通。修建棋盘州港区,形成快速、便捷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
  ──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环境文明,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富裕水平。

  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产业结构
  '十五”时期,黄石经济结构调整要按照“注重效益,全力创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资产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要任务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力。总体要求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发挥现有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和加强第一产业,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总的目标是:到2005年,初步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形成具有黄石特色的产品群体,形成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发展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三大战略,利用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瞄准省内外大中城市需求,突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因地制宜发展避灾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要保持不低于5%的增长速度。
  (1)调整重点:一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以发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利益纽带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依托资源建基地,围绕基地办企业,龙头企业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大力培植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重点开发高产优质多抗性农作物品种和生长快、繁殖力强、品质好的畜禽、水产新品种。调整方向为:稳定粮食,发展油料、蔬菜,扩大肉类、禽蛋、水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培植和开发新型特色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产出率和转化率。
  (2)行业发展重点:“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在抓好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调整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全面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
  种植业。粮食生产的重点是实施优质稻工程,力争“十五”期末优质稻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油料作物生产的重点是大力推广双4号、华杂3号等油菜双低产品,实现油菜优质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重点抓好10万亩高标准常年蔬菜基地和5万亩名特蔬菜基地的巩固和提高,配套建设200亩高标准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养殖业。继续发展以牲猪、禽蛋和特种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因地制宜,抓好草场建设,推广秸杆氨化饲养技术,大力发展草食和节粮型畜牧业,扩大三元杂交猪和番鸭养殖规模。到2005年,番鸭养殖规模达到1000万只以上,三元杂交猪出栏率达到80%以上。水产养殖业重点抓好保安湖、大冶湖、宝塔湖、网湖等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推广栏养、围养、网箱养殖等大水面精养技术,因地制宜开发水生经济作物和水生蔬菜。
  林果业。继续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抓好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一是继续抓好灭荒绿化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培植经济林木。二是抓好经济林开发,鼓励在低山丘陵地带培植优育品种,栽种适宜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桃、李、柿等水果。
  新型农业。以江北农场、东风农场、网湖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城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围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避灾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广工厂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无土栽培、立体种养新技术。鼓励和支持发展花卉、园艺产业。
  乡镇企业。重点抓好产权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乡镇企业的持续快速高效发展。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资本营运结构,重点加强乡镇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步降低集体经济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相关的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转化加工、矿产资源延伸加工和为城市大工业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产业。依托乡镇企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延伸农村社会化服务产业链条。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全面实现二次创业目标。
  (3)主要政策措施: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科教兴农”步伐,重点是抓好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努力办好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示范基地,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二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土地承包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三是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要放在以治水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上。四是建立和完善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坚持开发式扶贫,重点加强贫困乡镇的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基本农田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组,要创造条件,易地开发。
  2、工业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按照“改造一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培植一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一批,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淘汰一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依靠现有基础和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深化改革,逐步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名优产品规模化,带动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新世纪黄石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要保持不低于11.5%的增长速度。
  (1)用现代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冶金、建材、机械、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壮大支柱,扶优扶强,提高整体效益。
  冶金行业。主要任务:按照国家“总量控制、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产业政策,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开发“以产顶进”产品,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和特种产品的比重,努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调整重点:大力开发替代进口产品,即国内空白或生产能力不足的汽车、石油、铁路等行业专用钢材品种;抓好电解铝、铜精矿、铜型材和镀铝(锌)薄板、铝合金材料生产;推进黄金产品延伸加工,开发黄金制品生产;淘汰关闭小轧钢厂、小冶炼厂。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冶钢集团、有色公司、东钢公司、镀铝薄板公司和阳新铝厂的技术改造,重点解决部分技术装备老化和生产工艺局部不配套问题。实施冶钢2号连铸机和齿轮钢二期、大冶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镀铝薄板公司彩色涂层薄板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带动产品档次、质量升级。黄金工业依托湖北三鑫黄金集团,壮大集团规模,形成行业优势和规模优势。
  建材行业。主要任务:发展大水泥,淘汰小水泥,扩大水泥制品生产;大力发展新型装饰材料,限制并逐步取消实心粘土砖生产。调整重点:全行业以华新集团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推进集约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到2005年,努力实现水泥产量翻一番、新型墙体材料3亿标准平方米、优质地砖400万平方米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中小水泥以现有布点为基础,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造,对无力进行改造、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下的小水泥厂,坚决采取措施关停并转。发展水泥制品的重点是预制构件、商品混凝土及加气砖等产品。陶瓷工业要适应建材市场不断变化及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集中程度。
  机械行业。主要任务:围绕国家引进装备国产化战略的实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发展高精密度的机械加工技术,推动主导产品升级换代。调整重点:发展锻压机床、纺织机械、农用机械、水泥机械、矿山机械、电缆、输变电设备及铸管等产品,严格限制技术水平低、无市场潜力的一般性产品生产。总体要求:加快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依托三环集团,促进锻压、汽改、离合器等3家企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带动一批小型机械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其他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省级、国家级大企业集团公司或国际跨国公司靠拢。汽车零部件工业要坚决贯彻“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将目前分散管理的企业联合起来,彻底改变“小而散”的状况,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形成拳头优势。
  纺织行业。主要任务是: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促进资产存量向优势企业聚集,把企业优势变为行业优势。调整重点:进行以服装为龙头的产品系列开发,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的化纤、精毛纺,完善和提高织造、印染后整理工序,严格限制粗棉纺,不断提高服装面料的适应性和配套率,带动全市服装工业升级上档。中小纺织企业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所需的土工布及蓬盖布、建筑用布和轮胎、运输带、传送带用骨架材料等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产品生产。
  轻工行业。主要任务:根据我国消费升级和消费市场变化特点,以加快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为重点,增强全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严格限制浪费资源、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塑料生产的发展。调整重点:大力培植三大产品系列,即以制冷设备为核心的家电产品系列,以滋补酒、啤酒和新特优食品为核心的食用产品系列,以造纸、印刷为核心的包装产品系列。总体要求: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藏上做好文章,重点加快精制粮油、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及各类新特优小食品的开发生产。抓紧无氟压缩机项目和啤酒扩产项目建设,争取尽快建成并投产达产,使东贝集团和青啤(黄石)公司分别形成年产220万台冷柜压缩机、20万吨啤酒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市轻工行业的支柱企业。
  (2)大力培植和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基本确立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十五”期间,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依托武汉丰富的科技资源,以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坚持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用现代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并举,推动产、学、研联姻,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使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到2005年,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根据黄石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国内外高科技发展趋势,把重点放在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等领域,重点组织实施好五大标志性工程。
  光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开发光开关、光栅等特殊光通讯产品和磁记录电子产品、CCD芯片、激光设备、制冷设备智能控制仪器等产品,抓好智能卡机具系列产品开发,为磁湖高新区建设卡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计算机加密系列产品。
  新型材料工程。重点开发热收缩材料、特种合金材料、减振降噪材料、磁性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服饰材料等产品,促进传统材料向高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非金属矿精细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
  新型医药和生物技术工程。重点开发新型抗生素、新型心脑血管药物、新型植化药物和新型化学药物等四大类产品。新型抗生素领域重点开发丝裂霉素、头孢氨苄等高效低毒类药物;新型心脑血管药物领域重点开发泰脂胺胶囊、人组织纤溶酶激活剂新药;新型植化药物领域重点开发抗肿瘤、抗病毒药物;新型化学药物领域重点开发胱氨酸和半胱氨酸制剂药物。
  机电一体化工程。重点开发数控板材系列锻压机床、新型染整设备、自控性制冷设备,加快开发热成像仪、多头水泥包装、先进输送设备、粮食自动包装设备、邮政自动分检机、售报机、智能X射线探伤机等产品。
  环保节能工程。重点开发新型辊筒磨、超高温烟气沸腾炉、节能型筒式烘干设备、高效换热设备、蓄热式燃烧设备、高效油污水处理装置等产品。
  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经营规模较大、掌握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大力扶持和引导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重点支持海晟、邦柯、汇波、科威等基础较好的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
  (3)主要政策措施:一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产品宣传、市场开拓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特色的名牌产品群体;二是择优扶持重点骨干项目建设;三是努力办好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扶持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四是通过政策优惠,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引进和培植新的投资主体;五是高标准建设创业服务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六是积极扶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3、建筑业结构调整
  主要任务: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建筑企业改革,以十五冶、黄石建工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组建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实现行业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树立质量立业、科技兴业思想,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在全行业普遍应用,初步形成建筑设计、施工、安装、监理相配套,高、中、低专业人员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使行业素质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发展目标:到“十五'末,全行业竣工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标准化、系列化构配件、制品和设备在建筑业最终产品中的应用量明显提高,技术进步对建筑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率达到100%,工程建筑监理率按国家规定的应用范围达到100%。“十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要保持每年不低于10%的增长速度。
  4、服务业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应充分利用黄石市比较完善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努力构建三大体系,即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快捷方便的信息传输体系。调整重点:改组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旅游、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放宽市场准入范围,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全面提升服务业层次,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1)市场体系建设总体要求是:坚持统筹规划、多方共建、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坚持商品市场建设与要素市场建设并举,注重各类专业市场的关联效应,发挥市场体系的集聚效益;坚持规划上的高标准与建设中的量力而行相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逐步完善,相互配套。
  商品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加强对现有市场的改造和完善,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服务功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对现有市场进行改造完善的同时,要在城市近郊选点建设1到2个区域性的大型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加强大冶市区、阳新城关和农村中心集镇的市场建设,使市场布局更加完善和合理。
  要素市场。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要素市场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劳动力、科技、人才、信息和投融资市场。
  (2)行业发展重点“十五”期间,按照适应性、合理性、协调性的要求,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行业。
  商贸流通业。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批发业务。重点发展和扩大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批发贸易,到2005年,全市批发贸易额占全部商品贸易额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5%提高到40%左右,使黄石在鄂东地区的商贸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提高和完善零售业务。配合城市建设,建立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购物方便的商业零售网络。重点发展货仓式商场、大型超市和特点分明的专业店及总代理机构等新型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商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进行联合,以联盟连销等形式,加速发展连锁配送经营、电子商务和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
  社区服务业。主要任务: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大社区服务网点和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社区服务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社区服务行业向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发展重点:家政服务、修理服务、保育服务、养老服务和保健医疗服务等行业。要不断完善鼓励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渠道和领域。
  旅游业。主要任务:围绕黄石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起集山水风光、城市文化、娱乐购物为一体,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良好、资源布局合理的综合型旅游产业。重点抓好具有黄石特色的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古矿冶遗址、王英水库生态旅游区、环磁湖观光旅游区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大力培植黄石的品牌景区。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尽快形成管理科学、体系完善、效益显著的行业管理机制。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经营队伍和导游队伍。
  信息服务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抓好四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为党政机关宏观调控、决策服务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体系;二是建立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经营性信息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覆盖城乡的电视广播网络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电话、邮政为主的通信网络体系。发展重点是:不断拓展计算机网络服务领域,以建设城市信息高速公路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建设超大容量多媒体宽带城域网,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与发展。
  咨询服务业。主要任务: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沟通、公正、监督作用。发展重点:培育和规范广告市场,积极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监理、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服务、市场调查、统计咨询等行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卖等市场中介服务方式,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代理中介人制度,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金融保险业。主要任务:在保证中央银行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壮大、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期货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到黄石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投融资市场,探索和开拓投融资创新机制,特别是在BOT投资、股票上市、资产或资源抵押转让、级差地租等方面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引导保险市场发展,引进国内外保险机构到黄石兴办独资或合资保险机构,鼓励发展保险中介组织,逐步建立能有效筹集资金、并将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良性投融资机制。
  房地产业。主要任务:逐步建立健全开放、规范和可调控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充满活力的房地产自我发展机制和比较健全的房地产管理体系及供给、使用、转让和收益分配体系。重点是在政府调控引导下,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建立规范、公开、有序的房地产交易、转让、出租、抵押秩序,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鼓励房地产的综合开发、联片开发。进一步加大住房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经济实用住房,盘活存量住房,全面启动住房消费。
  (3)主要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个体私营流通企业,改组改造国有流通企业,促进改制后的国有流通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抓好转机建制;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通过股份制改造,促进第三产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兼并与联合。
  (二)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要坚持从黄石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本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取向,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鼓励和支持包括城乡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1、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巩固“抓大放小”成果。对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支柱作用、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及政策性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包括列入“十大、十高、十强”范围的工业企业和邮电、供水、供电和公共交通等公益性、垄断性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抓好减负工作,切实解决好债务负担和企业办社会问题,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巩固“九五”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并则并、宜破(产)则破的要求,进一步放开中小企业的产权,盘活中小企业的资本。
  2、鼓励和支持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乡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发展,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逐步提高非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个体、私营经济,不论发展速度、发展数量、发展规模、经营方式,坚决放开、放活支持其发展,努力实现个体私营经济由零星分散、小打小闹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个人、家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由以流通服务业为主向生产型、科技型和流通服务型并举转变。
  国有、非国有所有制的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富有竞争活力的微观主体。
  (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增加能力、提高质量、加强配套、调整布局、优化结构、适度超前的方针,组织和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政府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
  (1)主要任务: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以本为主、长治久安”的要求,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方针,重点抓好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和网湖分洪闸、富池大闸、大冶湖泵站、富池口泵站更新改造及富河、大冶湖综合治理等项目。
  (2)目标和要求:长江干堤全部达标,其中,市区段达到一级标准,阳新段达到二级标准,能够防御1954年型特大洪水。对大冶湖流域、富河中下游进行综合治理,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全市中小型以上水库全部达标,保障周围城镇安全;继续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做好堤防加固、渠道开挖整修,新建、检修除涝、抗旱泵站,增强提排灌溉能力。
  2、交通通信
  (1)主要任务:优化结构,完善网络,增强辐射力和吸收力,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相互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
  (2)建设重点:铁路──重点建设武九复线黄石段、山南铁路和黄石新客站。公路──重点建设“三纵三横”公路干线(三纵:以黄富、枫富公路组成的东线;以106、316国道组成的中线;以梅溪公路为西线。三横:以界浮公路、沿梅公路组成的南线;以大金公路、刘韦公路、大韦公路组成的中线;以铁贺公路为北线)。港口航道──重点抓好长航十六号码头扩建和卸矿机码头改造,启动棋盘洲新港区建设,实施大冶湖航道复航工程。通信──重点建设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新增网络容量40万户,新建独立关口局一对,新建20个邮政营业站所。
  (3)总体要求:一是以长江公路大桥、武黄──黄黄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外贸码头和武黄、大沙铁路等交通干线和邮政、有线电话、移动电话通信枢纽为依托,按照大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现代化交通、通信枢纽构架的形成和完善,使黄石真正成为鄂东地区交通通信中心。二是以沪渝沿江铁路大通道建设为契机,支持、配合武九铁路复线建设,加快山南铁路建设进度,带动山南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逐步拆迁黄石老市区铁路栅栏,改善黄石综合运输环境,促进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连通配套、上等升级、确保质量”的原则,以提高配套为主,做到普及与提高配套相结合,重点改造和提高公路主干线和港口、码头的技术等级标准,加强长江、大冶湖、富水河的航道疏浚,加速等级公路和长江、内湖运输连网贯通。四是加强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设施建设。
  3、能源保障
  (1)主要任务:加强电源建设,改造电网设施;加强煤层气勘察工作,合理开采利用煤炭资源;重点加强以天然气利用为主的新能源建设,促进全市能源布局的优化配置。
  (2)建设重点:电源──重点建设黄石电厂“大代小”改造工程,新增发电能力60万KW。电网──重点加强城乡电网改造和新电厂外送工程建设。煤炭──重点抓好国有煤矿的调整与改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整体开采效益;加强对小煤矿的整顿,坚决关闭安全隐患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矿井、小煤窑。新能源──重点建设利用川渝天然气系列项目,在配合国家建设好主管道的同时,实施城市管网建设。
  (四)城镇化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
  1、主要任务
  在保证黄石市区、大冶市区和阳新县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2、整体布局
  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抓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城市布局的总体形态:以黄石市区为中心、大冶市区和阳新县城为依托,逐步形成中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均衡分布、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一体的市域城镇体系新格局,充分体现山水园林特色。
  3、黄石市区建设
  主城区以磁湖为中心,沿长江、大泉路、沿湖路形成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控制主城区人口规模,合理拓展建成区面积,调整和优化分区功能,加快内涵改造和综合开发。加快下陆、铁山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抓紧建设城区间快速干道联接线项目,使下陆、铁山与主城区连为一体。启动山南工业区建设,将主要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集中在山南区域。到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0平方公里左右,与人口增长相协调。市政建设重点:⑴城市道路建设:主要实施城市二环线和城区快速干道、城区间联接线建设,完善道路网络及路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综合服务功能;⑵城市供水建设:在进一步完善花湖水厂一期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增强加压传输能力,抓紧筹备花湖水厂二期工程建设;⑶城市防洪排渍建设:主要实施花湖、中窑、青山湖、西塞排渍泵站和胜阳港、中窑湾、联合村等主要排洪港的改造扩建,改造和完善黄荆山脉沿线城市防洪港渠,改造和完善老城区排水管网,增强防洪排渍能力;⑷市政园林建设:重点抓好城市道路、街心花园、城市广场和沿江、沿湖绿化带建设,进一步加强工厂、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园林绿化建设;⑸公交场站建设:与大城市建设格局相适应,与城市道路建设相配套,合理规划布局。
  4、小城镇建设
  总的规划构想:依托江湖水系和公路、铁路运输通道,以大冶市区和阳新县城为龙头,以10个中心镇为中心,带动周边若干小集镇联动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整体优势明显的城镇群。“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大冶市还地桥、保安、金牛、陈贵、殷祖和阳新龙港、富池、海口、白沙、三溪等10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到2005年,10个中心镇镇区人口分别达到2万人以上。
  5、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二是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工作,实现合理布局;三是把乡镇企业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进入小城镇创造条件。
  (五)科技、教育和人才
  1、科技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以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为基础,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科教兴市”战略的突破口。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引进、吸收、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加快科研机构调整和人员分流,鼓励科研机构多途径、多形式进入市场,鼓励技术入股,引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抓好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黄石的技术创新基础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四是实施科学素质工程,加快科普场馆建设,推进市民科普教育,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其它各种伪科学,倡导科学、文明、健康、进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教育
  继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高标准实现“两基”目标,继续巩固“两基”达标成果,完成薄弱学校的建设改造任务,奠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二是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调整中小学布局,重组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校,组建湖北师范大学和黄石职业学院。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将城市初中逐步下放到各城区管理,强化区级政府对发展教育的责任。改革办学体制,加快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再教育,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四是推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和普及,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五是抓好教育示范工程和督导评估体系建设。
  3、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抓紧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努力创造一个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环境。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岗位继续教育和外派深造、出国留学等形式,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现有人才素质,盘活现有人才存量;二是抓紧实施高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和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积极培养、引进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的高级科研人才和熟悉国际惯例的法律、金融、外贸、咨询、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通过政策导向、市场配置等手段不断优化人才增量;三是不断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大胆采用技术入股、分配或奖励期权股权及年薪制等经济手段,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环境。
  (六)人口、体育和卫生事业
  1、人口
  一是坚持不懈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实行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和“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提倡晚婚晚育,使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三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逐步形成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
  2、体育
  一是全面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市人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市民身心健康;二是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加强专业运动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三是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黄石体育中心和大冶市、阳新县体育基础设施工程,改造和完善各类学校的体育设施;四是推进体育产业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把体育全面推向市场,鼓励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体育事业。
  3、卫生
  全面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一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理顺防疫体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二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及初级卫生保健成果;三是加大投入,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控制重病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确保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到万分之二十以内;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妇幼保健工作,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五是加大对非营利性医院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重点专科建设,发展一批省级临床专科。“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市急救中心,新建市中心医院病房大楼和市中医院门诊大楼,完成大冶市人民医院和阳新县人民医院等县级重点医院业务用房的新建、改造工作。
  (七)对外经济
  1、主要任务
  加速推进黄石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把利用外资同产权制度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技术进步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规模;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开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引进与输出并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总体要求
  一是把利用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将引进外资的重点放在国外大财团、跨国公司和境外基金上,推动产业引进消化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把扩大外贸出口与优化产品结构结合起来,努力增加机电深加工产品出口,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扩大出口创汇规模。三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和壮大出口产品基地,培植龙头产业和龙头产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招商引资,健全对外招商网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大力改善对外开放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六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到境外投资,参与跨国经营。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境外加工装配业务,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提高资本营运能力和经营效益;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带动产品、技术和劳务出口。
  (八)环境与资源
  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资源,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促进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环境保护
  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重点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整顿。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污染加剧和环境恶化趋势,保持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为实现山水园林城市打好基础。沿长江、大泉路、沿湖路范围内的主城区不再规划布局实施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迁出主城区内原有污染企业。加强对黄荆山脉的保护,除国家重点企业的合理开采外,其余开山塘口在“十五”时期前两年逐步关闭,并逐步恢复植被保护山体。
  2、生态建设
  运用科学手段,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特别是要加强荒山荒坡和废弃采矿场的治理绿化,加强土地保护,扭转环境恶化的势头。到2005年,力争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全部植树种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监测、保护体系,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浪费,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目标:封山育林670平方公里 ,退耕还林67平方公里 ,开发和复垦未利用土地和工矿废弃地28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
  3、防灾减灾
  切实加强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勘查防治工作。加大防震减灾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和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地震监测数字化台网建设,把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建设管理程序。加强气象执法,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设鄂东南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中心,抓好新一代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网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气象服务综合系统,保护气象观测环境,充分挖掘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4、矿产资源保护
  继续加大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力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检查,禁止滥采乱挖、破坏性开采矿产资源;加强矿业所有权管理,依法转让矿业所有权,严格审查探矿权申请人,确保国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
  5、矿产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在国家政策和地方规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开发总量,优化矿业结构,转变开发利用方式,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保持矿产资源有效供给的增长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依托资源富集区和资源经济区,建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综合产区和重点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延伸加工。

  四、发展环境
  (一)体制创新
  '十五”期间,要通过落实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机制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塑造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加快赶超的体制优势。
  1、转变政府职能
  通过确定出资人代表──产权人格化及建立新型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定位,规范管理模式与利益关系,实现政企分离,使企业经营者能大胆放手、倾尽心力地从事经营管理。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机构改革,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2、加强国有资产营运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资本结构调整,使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逐步向基础设施、重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集中。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3、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所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广泛推行规范化、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混合股份结构的公司制度,普遍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减轻企业负担,加快企业主辅分离进程,把企业所办的学校、医院及其它社会服务机构移交政府和社会统筹管理,或与原隶属企业分离转为经济实体。重点抓好列入全市“十大”、“十强”、“十高”的30户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在2005年前全部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4、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注册条件、经营范围、产业准入、投资审批、税收、融资等方面,降低进入门槛,营造吸引民营经济、中小资本踊跃投资的兴业环境,在全市形成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格局。大力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重点抓好民营科技园区建设,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等措施,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进区建设。
  5、降低国有企业负债水平
  在积极争取国家核呆、转债支持的同时,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允许企业以土地转让、资产变现,补充资本金。
  (二)开放环境
  1、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境
  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集中办公、现场全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办事限时制度,为外来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服务。按照普遍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对各种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同等政策。
  2、创造开放型政策环境
  进一步加强开放政策的规范化、法制化,提高透明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政事关系,彻底改变推诿、拖拉的办事作风,强化投诉举报制度,提高办事效率。
  3、构建开放、透明的社会信用环境
  工商、税务和金融机构要健全完善信用网络体系,建立多种主体的信用担保组织,采取抵押、动产和权利质押、留置、定金等各种担保形式,健全公证、仲裁、审计、财政执法和经济司法,规范企业行为,依法严惩经济欺诈和各种犯罪行为,有效地形成和并维护社会信用秩序。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
  1、调整法律关系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体制创新的需要,及时调整法律关系。尤其是在体制创新过程中,要通过执行法律、法规和制定规范性文件,正确地协调各种关系。
  2、规范行政执法
  建立和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考核评议制度,规范行政执法活动,抓紧制定有关完善市场秩序、明确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性文件。
  3、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不断完善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程序、制度,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各个环节的内部约束机制。
  4、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全面推行基层政权建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在农村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和健全村民、居民自治的各项制度。
  5、深入开展普法工作
  抓紧培养和提高全民法律意识,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建立和巩固各种法制宣传阵地,加快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处理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责任制,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7、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认真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把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经济动员、科技动员、信息动员、卫生动员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国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扎实做好“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国防知识教育,提高市民国防意识。
  (四)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按照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相结合的、覆盖面广、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劳动就业
  进一步完善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国有企业被裁减人员直接进入失业保险,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加快发展社会职业介绍机构,规范和健全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服务业,鼓励城乡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兴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入世”机遇,多渠道、多方式地组织国内、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2、社会保险
  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五保合一”、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通过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稳定的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基金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3、社会福利
  进一步完善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社区服务体系,重视和加强福利院、老年公寓、殡仪馆和优抚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水平。到2005年,残疾儿童入学率在90%以上,城市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基本上能够就业。
  4、社会救济
  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救灾体制,逐步提高社会救济标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到2005年,全市城乡社会散居孤老残幼和困难户都能获得较高标准的救济补助。
  5、优抚安置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抚安置制度,使抚恤补助标准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依法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工作。
  (五)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
  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明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市民素质有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居住环境为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有显著提高,在全市形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以“民心工程”为主线,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理论建设工程。重点是抓好邓小平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新风。二是实施道德建设工程。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认真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三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重点抓好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和文明乡镇创建活动。四是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规划和建设黄石电视中心、黄石博物馆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宣传文化网络设施。
  2、发展繁荣各项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哲学和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努力办好报刊、广播、电视,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3、培植文化产业
  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地区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五、规划实施
  (一)实施机制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根据《中共黄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十五”计划包括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县(市)区规划,是黄石市21世纪初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规划主要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市场主体行为方向,规划的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同心同德,扎实工作。
  1、加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引导
  各级政府要把本纲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各负其责,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本纲要的规划内容。
  2、广泛宣传动员
  本纲要一经批准,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各规划主管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3、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政府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政府的规划目标与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4、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所负责领域应承办的任务制定针对性强的专题规划或实施方案。各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由市人民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5、适时调整修订
  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不可预见因素,导致规划实施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市人民政府提出规划的调整议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二)投资与融资
  1、建立和完善社会投资机制
  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投资项目由审批制逐步转为核准制、备案制,实行间接管理。二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三是通过引导民间投资,扩展项目融资、BOT和经营权转让等融资方式,扩大社会投资规模。三是进一步加强银(行)企(业)协调,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
  2、大力拓展筹融资渠道
  一是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城乡居民储蓄转向投资置业。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和项目业主单位以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选择一批质地优良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内外上市,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融资,力争“十五”期间新增3-5家上市公司。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特别是对骨干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和交通、能源、环保、农林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做好前期工作,抓紧申报,积极争取。
  3、努力增加政府投资来源
  一是加大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力度,置换和盘活国有资产。二是建立和完善土地经营机制,利用土地级差收入筹措资金。三是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财力办好大事,支持重点建设。
  (三)重大工程建设
  规划建设和改造的重点项目186项,总投资约20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79项,总投资约175亿元。
  1、农林水利方面:重点实施长江干堤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农村人口饮水、大冶湖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富池口电排泵站改造、富河流域中下游综合治理项目,以番鸭、肉牛和三元杂交猪为主的畜牧扩产项目,以河蟹产业化为主的优质水产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系列工程项目。
  2、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山南地方铁路、武九铁路复线黄石段及黄石新客站、“三纵三横”公路干线工程、城市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改造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利用天然气工程、城市防洪(排渍)工程、市区快速道路、主干道联接线及二环线工程、市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
  3、工业发展方面:重点抓好西塞电厂建设工程、100万台无氟冷柜压缩机系列工程、镀铝薄板公司彩色涂层薄板工程、大冶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工程、冶钢2号连铸机及齿轮钢二期工程、美尔雅服饰面料替代进口项目、青啤(黄石)公司20万吨扩建工程、东钢冷镀无缝钢管及易切削钢扩建工程,以轮毂、离合器、摩擦材料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扩产工程及三鑫公司采选工程。
  4、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重点抓好数控成套板材加工设备扩产项目、新型染整设备扩产项目、捷德万达金卡系列产品开发工程、三环智能卡机具项目、信息安全产品开发工程、信息数字化工程、多媒体宽带城域网工程、奥林克斯公司特殊光纤通信器件项目、泰脂胺胶囊产业示范工程、甾体激素中间体扩产及产品延伸开发工程、防腐材料及无机复合材料项目、高性能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工程等项目。
  5、市场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一批有特色的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建设,培育区域性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
  6、社会发展方面:重点是配合巩固“普九”成果,抓好一批重点学校建设,加强贫困地区扶贫学校、扶贫医院建设,加快重点旅游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集中力量抓好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市博物馆扩建、市科技馆迁建、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设。
  (四)增强应对能力
  在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实施规划目标和任务,必须加强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增强应变能力。“十五”计划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经济增长速度
  实现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既是发展规划的目标,也是实现其它规划目标任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基础条件。要通过年度计划的实施以及经济政策调控,促使规划目标的实现,并在规划实施中争取尽可能快的增长。
  2、就业压力
  '十五”期间,将面临新的劳动力增长高峰,尤其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将使部分职工转岗分流,产生结构性失业。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减少失业。
  3、金融和债务风险
  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以及需要由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的间接不良债务,潜伏着金融和债务风险。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严加防范,防止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平稳过渡
  '十五”期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履行承诺、与国际惯例和规则全面接轨的过渡期,要抓住机遇,加快体制转变,提高抗冲击能力。
  5、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为黄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西进”与“东引”相结合,在积极开拓西部市场、参与西部开发的同时,有选择地吸引东部西进的技术、资金、项目向黄石转移,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